创新驱动 更好发挥示范性
近年来,北京在“从0到1”的源头创新持续发力,科技成果转化上不断改革突破,“三城一区”建设硕果累累。
改革释放活力,创新决胜未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正在酝酿,蓄势待发、奋楫争先的北京,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从0到1”,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2021年12月8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的一则消息,不仅让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的腾盛博药团队无比振奋,更牵动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中国首个全自主研发新冠“特效药”获批上市!
两年前,腾盛博药全球研发中心在北京投用。此后,这里见证了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的中国速度:从研发到获批,仅仅不到20个月。
在此之前,北京已为这场全球战疫贡献了强劲科技力量:北京市疫苗和中和抗体从技术创新到研制速度均处于国际第一梯队,两项灭活疫苗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国内第一款附条件上市疫苗和紧急使用疫苗全部来自北京;全国获批临床的9个团队中和抗体项目,其中6个研发来自北京……
战疫之中,北京市发挥“政产学研”紧密联动机制,全力推动科研攻关,坚持以科学精神显必胜之决心。
战疫之外,在更广阔的科技挑战面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也坚定践行着“资源所在,就是责任所在”。北京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命健康等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从0到1”的基础研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1年,一系列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成果在京频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颇丰:智源研究院重磅发布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2.0”;量子信息研究院第一代超导量子计算云平台正式上线,成功研发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导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脑科学中心7项任务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五年实施计划;微芯研究院持续推进国内首个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研发出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开展技术攻关,完成5种集成电路先进工艺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验证,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力基础创新与原始创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正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担当。当前,北京市已连续四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第一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次进入世界大学排名前20名;中国科学院论文发表居全球第一、“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人数全球第二;北京“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更快更活,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的科研创新资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如何用好这座“富矿”?必须向改革要答案。
“你还需要什么资源?我们希望能支持你继续做下去。”在北京,有一批由市区两级共同支持的特殊的新型研发机构——他们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无须论资排辈,对部分学者采取“敲门式”的主动支持,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为激发新型研发机构活力,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微芯研究院不唯论文、不唯职称、不唯学历,“能者多得”;智源研究院建立了同行评议为核心的AI人才遴选及支持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量子院探索无机构规格、无人员编制、无按“人头”分配经费预算的“三无”,以及对科研方向确立、科研团队组建、科研经费使用有自主权的“三有”……
不仅是新型研发机构。一系列机制改革与突破在北京的医院、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创新主体落地。
为解决单位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有权利无动力”,科研人员“有动力无权利”的问题,积水潭医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使科研人员能够、敢于、愿意离岗创业,中科院自动化所为科研人员提供“政策包”和“安全垫”。
加大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北京工业大学等14家单位率先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全面“包干制”率先落地试行。
“揭榜挂帅”机制打破了条框束缚,让“能者上、能者为”,大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中关村示范区启动“强链工程”,一批中关村领军企业向全国“发榜”聚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强落地承接,北京还密集推出17条举措,助力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
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经验、科研机构管理“五新”机制……作为科创领域先行先试改革的“试验田”,北京已经总结出一批科技创新领域“北京智慧”,为国家层面制度建设贡献重要依据和参考,也为各省市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好风凭借力,勇攀新高峰。中央深改委会议去年11月24日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的若干措施》,将在中关村开启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北京正注入更大的改革动力。
“三城一区”聚焦高质量发展
如今,“三城一区”作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和承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主平台,正进入加速跑的阶段。
“我们正式安家宇宙中心了!”2021年11月,专攻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智源研究院入驻蓝润大厦。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知名独角兽企业Graphcore将在海淀建设集核心研发、销售与生态一体的中国区总部,美团、爱奇艺、九号机器人等科技企业将在海淀新建总部或研发中心……从跨国企业到本土团队,从巨头到初创企业,都选择将研发“大脑”扎根在中关村科学城。
巩固中关村科学城制度创新高地优势,这里将率先落实新一轮先行先试。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关村科学城将深入开展两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改革成果,将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设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开放合作和国际化的重要基地。
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已进入重大创新成果爆发期,相继产出抗肿瘤创新药、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等全球首发产品。
在怀柔科学城,“国之重器”稳步布局、加快落地。目前已布局29个科技设施平台、9个土建完工,其中7个进入科研状态,20个在施的科技设施平台中9个去年年底前土建完工,11个计划今年上半年土建完工,今年进入到科研状态的科技设施平台总数将达到13个以上。
安居才能乐业,留人更要留心。在怀柔科学城聚核区,曾经的一处工业厂房摇身一变,升级改造成为温馨舒适、满足科研人员生活需求的凯利特公寓,为中国科学院部分在怀院所提供居住保障。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率先商业化落地。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大潮中,经开区聚焦产学研用,完善创新转化链条,发挥产业生态优势,切实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建设规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四五”建设规划等重磅文件密集出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方向笃定,蓝图清晰: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孙奇茹 刘苏雅)
附件下载: